鼎城:延续10年的暖心帮扶
这是一个已经延续了10年、仍在继续的“双联”帮扶工作中的一个暖心故事。
10年前,郑云刚刚从常德鼎城区税务局桥南分局调入鼎城区税务局机关工会工作。那一年,也是他第一次与“双联”对象、鼎城燃料总公司下岗职工王志兰见面。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认识郑云的那一年,王志兰38岁。
“1992年,我被招聘到河洑区五运公司上班。1995年,我从原来的运输公司分流到鼎城燃料总公司,不到一年,公司破产,我下岗,前夫当时在一家机械企业也下岗了。面对家庭的巨大压力,他选择了逃避,丢下我和女儿走了。”事隔多年回忆往事,王志兰依然哽咽。
带着年幼的女儿,王志兰开始了“跌跌撞撞”的生活。无数次深夜痛哭,她的人生仿佛跌到了谷底,艰难跋涉之际,鼎城区总工会来了。
殚精竭虑为困难职工着想,鼎城区总工会建立起了“双联”帮扶机制,通过搭建扶贫帮困的爱心桥,鼎城区税务局与王志兰所在的企业结起了帮扶对子。鼎城区税务局机关第四党支部与王志兰结成了帮扶对子,这让她有了另一个“娘家”。作为工会负责人,郑云义不容辞地与王志兰建立了联系,开始了长达10年的帮扶。
“10年来,我们建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郑云和王志兰都这样说。
每一次帮助都如同一股暖流
此后,逢年过节,郑云都会和其他帮扶成员一起,到王志兰家走访慰问。在送生活物资的同时,了解她一直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要让王志兰走出失业和不幸婚姻的阴影,重扬生活的风帆,郑云知道,精神帮扶比物质帮扶更重要。
“那时候郑主席总是对我说,你还年轻,虽然生活不平顺,你可以学门手艺,把女儿教育好,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王志兰告诉记者,是郑云和帮扶队员一次又一次的开导,让她开始慢慢思考自己以后的路要怎么走。
最终,在和大家商量后,王志兰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中医康复专业。那一年,王志兰40岁。
此后,王志兰一边在常德市城区周边打工维持生计,一边坚持自学大学课程和中医理论。2013年,她通过了全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高级中医康复理疗师考试,拿到了《专业技术证书》。2018年,她又完成了中医康复主治医师规定的全部课程,掌握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拿到了国家颁发的中医康复主治医师资格证书。
“我这个专业既需要理论也需要实践,郑主席不仅自掏腰包帮我买专业书,还帮我联系可以实践的场所。”王志兰告诉记者,她每往前走一步,背后总离不开“双联”单位的支持。
就在帮扶王志兰的同时,鼎城区税务局和郑云也没忘记了她的女儿。这些年,鼎城区税务局响应区总工会的号召,动员单位全体志愿者捐款助学,并建立善德基金长期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王志兰的女儿也被纳入了长期助学的对象。
每一次帮助都如同一股暖流,让王志兰看到希望,也点燃了自强不息的火苗。在金秋助学的帮助下,她女儿考上了长沙医科大学。去年大学毕业后,经过招聘考试,现在已经成为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见习医生。
多方奔走雪中送炭
就在母女俩各自打拼,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2016年,王志兰被诊断患上了乳腺癌。
“拿到诊断报告单时,我几近崩溃。但想到女儿,想到这些年来帮助过我的人,我觉得不能放弃自己。”虽历经磨难,但王志兰依然坚强。
王志兰病了,没法打工也就没了收入。郑云告诉记者,当时王志兰还不到50岁,没有达到退休年龄,如果能办理病退,每月还能拿到退休工资补贴一下家用。
“燃料公司早就破产了,我打听了很久,才找到原单位的负责人。”几经周折,郑云帮王志兰联系到了她原来的单位。
在郑云的多方奔走下,原单位为王志兰办理了病退手续,这对她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病退后,她每月能拿到1100元,有了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
为了节省生活开支,在郑云的建议下,王志兰回到老家尧天坪花莲冲,与80多岁的老母亲一起过着田园生活,调养身体。
身体稍有好转,因为生病被迫中断、开一家中医诊所的念头,再次在王志兰心底涌起。帮王志兰找社区、租门面、办营业执照,在工会、区税务局的帮助下,2018年12月25日,王志兰的“品意中医诊所”正式营业。